其他

【曹静专栏】秋天,我们静静地默读

2017-11-06 曹静 语文湿地

秋天,我们静静地默读

文/曹静

很久很久以前,听课的时候,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直就很迷惑,“速读”是要用什么样的速度来读才好,“速读”几分钟之后学生能完成对问题全面深入的思考吗?

由于“速读”只是课堂环节之一,留给学生读课文时间往往不够,因此课堂推进往往是生涩的。到底“速读”是什么方式?是快速的默读吗?应该控制在什么速度?应该有怎样的目标达成?

一、语文课标里的“默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对“默读”是有一定的方法和速度的要求的。

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

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四学段(7~9年级)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从课标的要求来看,对默读的要求是逐渐加强的。从具体的“不出声,不指读”,到“有一定的速度”,再到“养成默读习惯”。对于阅读内容和阅读速度的要求也在提升,也由小学的“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到初中阶段的“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二、单元目标里的“默读”

今年正好教初一,遇上了新修订的部编教材。在第三单元就遇上了“默读”。下面是我对三至六单元对“默读”要求的梳理。

七上第三单元: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七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七上第五单元: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七上第六单元:

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法,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我们把四个单元的目标做个梳理,发现从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目标达成等方面,教材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从阅读方法看,要求逐渐细化。第三单元要求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对课标里三四年级“不出声,不指读”的默读要求首先进行了提升。第四单元提出“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也就是说强调了“勾画”和“标注”。第五单元在“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的基础上,增加了“学做摘录”的要求。第六单元提出“快速阅读法”,并对阅读的速度做了具体的要求,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同时提出了“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的要求。

从阅读目标来看,要求逐渐提升。第三单元要求“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第四单元增加了“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第五单元继续提高要求“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六单元则要求“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三、课文里的“默读”

部编教材里有些是老课文,可是细读却发现,要求已经变了,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题“思考探究”中,除了保留了起讫语句的问题之外,增加了对“乐园”这个关键词的探究,以及用一两个词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的题目。这些都体现了单元目标中“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的要求。

在《纪念白求恩》一课中,我就采用了默读并画出关键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这篇文章写于1939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很久远,有些内容学生不太理解。我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在默读时放过你看不懂的语句,直接找到每段的中心句。课文第二至四段的中心句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只有第一段的中心句找起来困难些,教师稍作点拨,学生也找到了。

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中,我借助课后第一题的表格,引导学生抓住“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等关键词理清全文的顺序,引导学生抓住“高原”和“牧羊人”这两个关键词去梳理牧羊人三十多年来持之以恒植树、变沙漠为绿洲的事迹。这一篇与《纪念白求恩》的逻辑顺序不同,是以时间为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学生分别找到了“那是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和“1945年”等词语,分开了段落层次,理清了思路。

四、“默读”与阅读教学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李朝晖老师在谈到默读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中谈到了三点。

一是默读可以提高阅读效率。默读是由视觉完成的,不需要其他感官的参与,少了许多“中间环节”,因此阅读速度比之朗读要快。从这个角度讲,默读是一种纯粹的阅读。

二是默读可以培养阅读注意力。初一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很容易被刺激性强的信息吸引,被庞杂的信息干扰。默读可以避开很多庞杂的信息,只接收文字这单一的信息,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应对干扰的能力,培养阅读的注意力。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爱读书的孩子往往学习不会很吃力,甚至会比较轻松。原因可能就是阅读培养了孩子专注的习惯,而专注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

三是阅读给想象力留下了空间。由于默读只调动视觉,不牵涉其他感官,因此少占用脑力,少花费时间,给读者留出了把抽象文字形象化的时间。如果默读时间多,那么留给联想和想象的时间就更多。

五、“默读”与整本书阅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曾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阅读规则,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助手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必须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有良好的默读习惯。

六、“默读”与“关键能力”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这四种关键能力指的是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

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改变美育薄弱局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

其中的认知能力的要求,其中就有“独立思考”、“信息加工”等素养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默读是培养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开展默读训练,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多多积累案例,探索规律,提升阅读效率。

作者简介:曹静,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语文教师,2017教育部初中语文培训优秀学员,滨州市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滨城区首批名师,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近三年来,主持山东省教研课题“生活日记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顺利结题。曾执教市级观摩课《窗》,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山东教育》等刊物发表十多篇教学论文,并指导学生在《青少年日记》《中学生学习报》《阅读与作文》《少年先锋报》《同学少年》《学习报》等报刊发表作文数十篇。

曹静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bzcaojing欢迎光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